浅谈评论视频化的四大痛点问题
——以珠江商报《老马微观察》系列评论栏目为例
2023-06-26 14:04

2023年3月2日,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(CNNIC)在京发布第51次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。《报告》显示,截至2022年12月,我国网民规模达10.67亿,较2021年12月增长3549万,互联网普及率达75.6%。

其中,短视频用户规模增长快速,成了全民化应用。《报告》统计,截至2022年12月,短视频用户规模首次突破十亿,用户使用率高达94.8%。

可以说,短视频形式已经成为当前移动互联网内容输出的重要方式。新闻评论作为传播意见性信息的文本形式,对于维护主流价值观、引导社会舆论具有重要作用。将新闻评论和短视频结合起来,能够充分发挥二者长处,实现观点和信息的有效传播。

由于短视频平台准入门槛低、自由性强、技术难度小等特点,再加上许多网民存在较强的个人观点表达欲,使得各种新闻评论类短视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。同时,也正因为准入门槛低,发布评论视频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,也导致新闻评论类短视频目前存在各种问题。

一、数量与质量的背离

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,信息传播模式发生了改变,传统信息生产关系中作为被动接收者的“受众”,转变为主动分享的“用户”。用户获得了自我表达的渠道和平台,开始分享、转发自己生产的新闻评论类短视频作品,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个体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和观点。

但是由于在特定时间节点上选题有限,再加上从事自媒体创作的用户数量巨大,导致大量同质化选题的评论内容在某一时间段急速增长。同时,由于视频创作者自身素质参差不齐、情绪性表达泛滥、片面强调时效、刻意追求“爆款”评论、无法对新闻来源进行有效验证,再加上平台“把关人”审核不到位等因素影响,导致新闻评论类短视频的质量不尽如人意,数量与质量存在背离现象。

二、情绪输出大于理性客观

在热点事件层出不穷、网络舆情汹涌澎湃的自媒体时代,许多自媒体账号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分享观点,而是为了通过平台补贴、用户打赏、商家广告等形式获取经济利益,因此在制作新闻评论类短视频时带有极强的目的性,甚至为了流量而不断降低自身底线,在议题设置和撰写文本时,会尽可能多地制造爽点和爆点,以宣泄情绪的方式将受众“打包”贩卖给平台或者广告主,从而获取经济效益。许多视频用户在观看时觉得“有劲”,但这种情绪输出大于理性客观,也无法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,不利于传播主流价值观。

三、观点跑得太快,事实跟不上

事实在先、新闻在后,这是新闻报道的最基本的规律。新闻评论是基于新闻事实的衍生物,应该依靠事实而做出相应判断。如果新闻报道的内容不够全面,将会给新闻评论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,导致其价值判断失之偏颇。由于移动互联网强化了时效,很多事件正处于持续发展中,相关信息并不全面和真实。

但是一些自媒体账号在制作新闻评论类短视频时,为了追逐热点,抢占言论市场,以最快的速度把观点意见输送给受众,而忽视了信息全面性和来源准确性,容易造成受众对新闻事实的误判。近年来,这种观点跑得太快,事实跟不上,舆论场上的反转和打脸比比皆是。

四、短、快、急的场景需求和深、准、稳的信息需求存在矛盾

短、快、急是当前移动互联网短视频传播的特性,深、准、稳是用户对视频内容深度、准确和持续性的需求,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。由于视频过长会影响完播率,内容创作者会尽可能减少视频,这也导致一些复杂和宏大的事件和题材,存在叙事空间狭小,不足以完整地展示事情全貌的问题。一些创作者因为快速抢占热点的冲动,往往又导致观点基础事实不够准确和全面,再加上热点切换频繁,很多事件也仅存在“三分钟”热度,缺乏持续性关注。

以上,是当前新闻评论视频存在的痛点问题,也是政府在舆论场管控和用户对高质量新闻评论产品的迫切需求。在这个时候,充分发挥媒体的新闻专业生产属性,基于理性讨论的高质量新闻评论类短视频的作用便体现出来了。

对此,珠江商报推出了“老马微观察”系列评论视频栏目,并以原珠江商报社副总编辑马志良牵头,组织报社骨干成立团队,针对顺德发生的重大时政会议、活动,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,精心策划组织评论,并进行视频化处理。

主创人员作为媒体机构的骨干人员,都从事过多年的新闻采编工作,对于事实和观点的认识均受过较长的新闻专业训练,可以很好地规避观点领先事实、情绪大于理性等陷阱。在紧贴当地热点事件和话题的基础上,实现短、快、急的基础上,强化评论的深度、准确和持续关注。

栏目将主流的价值观以 3 分钟左右的新闻评论短视频形式传递给受众,帮助受众认清事件产生的原因及带来的影响,从而形成社会共识,进而净化网络环境,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,该系列评论视频也获得了当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多次肯定与转发,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。

顺德制造

文/原珠江商报社融媒中心主任 陈曦